拓展G20峰会带给杭州的经济效应
日期: 2016-09-27
点击量: 16
G20杭州峰会已取得丰硕成果圆满落幕。杭州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借好势、用好势,开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以全新的历史定位,建设世界名城?日前,杭州市社科院杭商研究中心和杭州日报邀请省市专家和有关人士就此展开研讨,主要观点梳 理如下——
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包容开放
吴锦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G20峰会对杭州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有的举办城市无所作为。在注意力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当全世界的注意力突然投向杭州之时,我们应该将自己哪些方面持续呈现给世界呢?从经济效应的角度而言,杭州应该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第一,宜居宜业。昔日的“江南好,最忆是杭州”,今天在各国友人的心中需要升级为“中国好,最忆是杭州”。杭州的好,不应是西湖风光,而是各国友人内心希望在此居住、在此工作和生活。这方面,我们有距离,更有潜力。第二,特色鲜明。一个缺乏特色的城市,不会让人流连忘返。杭州有很多人文和自然的特色资源,会聚了江南文化的精髓,需要进一步挖掘,浓重地展示,良渚文化、南宋文化、江南文化……打好杭州的历史和文化牌,将使杭城更加魅力四射。第三,包容开放。包容开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不是一个口号,它应该体现为不同国籍、不同种族、怀揣不同梦想的人,都能够驻足杭城,实现自己的梦想。
提升承办国际会展的能力
张旭东(杭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副主席)
从世界看,21世纪以来,高效、无污染、带动力极强的会展业可谓一枝独秀,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每年约举办1.4万个国际会议,其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会展业对举办国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约有1:9的联动效应,利润相对较高,国际会议人均在目的地逗留的时间为3.56天,消费额为1036美元(日均290美元)。从全国看,国内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将发展目光瞄准会展业,我国国际展会中心城市主要聚集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近年,一些二线城市也将会展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如成都规划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之都”,海南也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会展业。从杭州看,杭州在产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国际化优势,G20峰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焕发杭州元素、杭州优势的重组和衍生,也极大地提升了杭州承办国际会展的能力。举办国际会展,会展内容、参展人员会直接带动杭州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国际性合作,促进杭州与国际快速接轨,有力推进杭州国际化。
持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钮健(杭州市发展规划和体制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拓展G20经济效应的本质要求,是持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化水平。要找准着力点,更要科学设计发展路径。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把握着力点和突破口。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作出战略部署,未来杭州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将主打信息产业、会议会展、旅游休闲和东方文化四张牌。从2004年旅游国际化战略一枝独秀,到2010年“一基地四中心”长三角城市定位,再到如今打造四大个性特色,我们向全世界输出的杭州产品、杭州服务和杭州味道,在延续传承中实现有机更新、提升发展。可以说,杭州抢抓峰会机遇、借势转型突破,是基于全球化和新常态发展条件,对城市功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以自我改革和探索创新精神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杭州要继续深化自身改革,精简程序、降低门槛,注重在医疗、卫生、文化和教育等民生服务领域招引国际高端资源,让全球化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城市居民;要以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和自主创新示范等国家试点为基础,在外汇管制、外国人居留、技术转让、投资便利和国际交流等领域,争取国家赋予杭州一揽子改革开放新红利,助力杭州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加快汇聚全球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打造世界级创新创业城市
彭涛(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
G20峰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杭州的创新创业的基因会更加能够引起国际瞩目,要让这次G20峰会成为杭州迈向世界级创新创业城市新的起点:一是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注意招引世界500强中国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杭州,2014年思科中国总部已经落户杭州,这是一个可喜的突破,接下来,应该会有连锁反应。二是以市场+技术+资本的方式,吸引国际上创新创业资源来杭州集聚。三是连续举办以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展会,办出世界影响力。四是在G20会址周边,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载体,为国际创新资源落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影响力。
推动更多的企业全球化发展
程兆谦(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案例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后):
将G20杭州峰会的积极影响转化为直接的和长期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让杭州以及整个浙江的企业从中获益。那么,在企业和G20之间的纽结点在哪里呢?关键词是国际化、全球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我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为世界”,主要形式是出口,标志是“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标签,这个阶段的高潮已经过去了;第二个阶段是“世界为我”,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结果就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大国,包括汽车、手机、电视、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很多中国企业投资收购国外企业,以“全球资源”满足“中国需求”;第三阶段是“我即世界,世界即我”,淡化属地和国别意识,从全球的视野和格局来布局企业的价值链、价值网,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利用遍及全球的多样化优势资源与能力,提高全球竞争力。全球化的实质是网络拓展、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广泛合作。G20为杭州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各种条件配合,广泛而充分地建立国际性的信任和认同关系,这会对杭州和浙江企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更高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其成果将是难以估量的。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有效合作需要很多层次的匹配,除了看得见、可评估的商业机会、资金、基础设施之外,更有看不见的理念、价值观、惯例,后者经常被国内人士所忽略,但其实它更重要。
对接全球优质产业
张汉东(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G20杭州峰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关注杭州,了解杭州,有助于杭州引进外资。招商引资是增加新资源、新要素、新动力的主要载体。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关键环节。G20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杭州的平台,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企业家莅临杭州,直接了解杭州,是一个最好的对接机会。浙江省和杭州市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营造氛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接全球优质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统筹发展。
“下好三盘棋”
姚杰(上城区考评办主任):
办好G20为杭州走向世界、精彩亮相世界开启了一扇华丽之门,我认为建设世界名城要“下好三盘棋”:一是要高看一眼,下好“国际象棋”。聚焦国际名城的定位和发展,用世界的眼光谋篇杭州国际城市的建设,做到规划、建设、管理、配套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要站高一点,统筹发展,下好“全球围棋”。以全球的视角来统筹城市发展的未来,以全球标准来设定城市大环境的保障、配套,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三是要广济人才,下好“中国象棋”。要建设名城就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大力营造厚爱人才、广纳贤才的氛围,积极引导国际精英人才汇聚杭州,为建设杭州献策出力,并加快实施本土人才走出去学习、交流的国际化人才战略,为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包容开放
吴锦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G20峰会对杭州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际会议举办城市赢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有的举办城市无所作为。在注意力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当全世界的注意力突然投向杭州之时,我们应该将自己哪些方面持续呈现给世界呢?从经济效应的角度而言,杭州应该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第一,宜居宜业。昔日的“江南好,最忆是杭州”,今天在各国友人的心中需要升级为“中国好,最忆是杭州”。杭州的好,不应是西湖风光,而是各国友人内心希望在此居住、在此工作和生活。这方面,我们有距离,更有潜力。第二,特色鲜明。一个缺乏特色的城市,不会让人流连忘返。杭州有很多人文和自然的特色资源,会聚了江南文化的精髓,需要进一步挖掘,浓重地展示,良渚文化、南宋文化、江南文化……打好杭州的历史和文化牌,将使杭城更加魅力四射。第三,包容开放。包容开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不是一个口号,它应该体现为不同国籍、不同种族、怀揣不同梦想的人,都能够驻足杭城,实现自己的梦想。
提升承办国际会展的能力
张旭东(杭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副主席)
从世界看,21世纪以来,高效、无污染、带动力极强的会展业可谓一枝独秀,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每年约举办1.4万个国际会议,其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会展业对举办国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约有1:9的联动效应,利润相对较高,国际会议人均在目的地逗留的时间为3.56天,消费额为1036美元(日均290美元)。从全国看,国内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将发展目光瞄准会展业,我国国际展会中心城市主要聚集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近年,一些二线城市也将会展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如成都规划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之都”,海南也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会展业。从杭州看,杭州在产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国际化优势,G20峰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焕发杭州元素、杭州优势的重组和衍生,也极大地提升了杭州承办国际会展的能力。举办国际会展,会展内容、参展人员会直接带动杭州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国际性合作,促进杭州与国际快速接轨,有力推进杭州国际化。
持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钮健(杭州市发展规划和体制改革研究院副院长):
拓展G20经济效应的本质要求,是持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化水平。要找准着力点,更要科学设计发展路径。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把握着力点和突破口。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作出战略部署,未来杭州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将主打信息产业、会议会展、旅游休闲和东方文化四张牌。从2004年旅游国际化战略一枝独秀,到2010年“一基地四中心”长三角城市定位,再到如今打造四大个性特色,我们向全世界输出的杭州产品、杭州服务和杭州味道,在延续传承中实现有机更新、提升发展。可以说,杭州抢抓峰会机遇、借势转型突破,是基于全球化和新常态发展条件,对城市功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以自我改革和探索创新精神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杭州要继续深化自身改革,精简程序、降低门槛,注重在医疗、卫生、文化和教育等民生服务领域招引国际高端资源,让全球化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城市居民;要以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和自主创新示范等国家试点为基础,在外汇管制、外国人居留、技术转让、投资便利和国际交流等领域,争取国家赋予杭州一揽子改革开放新红利,助力杭州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加快汇聚全球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打造世界级创新创业城市
彭涛(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
G20峰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杭州的创新创业的基因会更加能够引起国际瞩目,要让这次G20峰会成为杭州迈向世界级创新创业城市新的起点:一是加大招商力度,特别是注意招引世界500强中国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杭州,2014年思科中国总部已经落户杭州,这是一个可喜的突破,接下来,应该会有连锁反应。二是以市场+技术+资本的方式,吸引国际上创新创业资源来杭州集聚。三是连续举办以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展会,办出世界影响力。四是在G20会址周边,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载体,为国际创新资源落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影响力。
推动更多的企业全球化发展
程兆谦(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案例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后):
将G20杭州峰会的积极影响转化为直接的和长期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让杭州以及整个浙江的企业从中获益。那么,在企业和G20之间的纽结点在哪里呢?关键词是国际化、全球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我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为世界”,主要形式是出口,标志是“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标签,这个阶段的高潮已经过去了;第二个阶段是“世界为我”,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结果就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大国,包括汽车、手机、电视、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很多中国企业投资收购国外企业,以“全球资源”满足“中国需求”;第三阶段是“我即世界,世界即我”,淡化属地和国别意识,从全球的视野和格局来布局企业的价值链、价值网,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利用遍及全球的多样化优势资源与能力,提高全球竞争力。全球化的实质是网络拓展、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广泛合作。G20为杭州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各种条件配合,广泛而充分地建立国际性的信任和认同关系,这会对杭州和浙江企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更高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其成果将是难以估量的。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有效合作需要很多层次的匹配,除了看得见、可评估的商业机会、资金、基础设施之外,更有看不见的理念、价值观、惯例,后者经常被国内人士所忽略,但其实它更重要。
对接全球优质产业
张汉东(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G20杭州峰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关注杭州,了解杭州,有助于杭州引进外资。招商引资是增加新资源、新要素、新动力的主要载体。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关键环节。G20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杭州的平台,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企业家莅临杭州,直接了解杭州,是一个最好的对接机会。浙江省和杭州市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营造氛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接全球优质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统筹发展。
“下好三盘棋”
姚杰(上城区考评办主任):
办好G20为杭州走向世界、精彩亮相世界开启了一扇华丽之门,我认为建设世界名城要“下好三盘棋”:一是要高看一眼,下好“国际象棋”。聚焦国际名城的定位和发展,用世界的眼光谋篇杭州国际城市的建设,做到规划、建设、管理、配套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要站高一点,统筹发展,下好“全球围棋”。以全球的视角来统筹城市发展的未来,以全球标准来设定城市大环境的保障、配套,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三是要广济人才,下好“中国象棋”。要建设名城就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大力营造厚爱人才、广纳贤才的氛围,积极引导国际精英人才汇聚杭州,为建设杭州献策出力,并加快实施本土人才走出去学习、交流的国际化人才战略,为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